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

紅色軍事文化博物館--感受





今次去的旅程,到了紅色軍事文化博物館,我見到好多以前軍事用的槍,炮彈同不同的裝備,博物館入面有一架坦克車又有一個降落傘,出面就有好多架坦克車,戰鬥機等.我覺得呢個博物館值得參觀

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孫文 的 故居



1940年(民國29年),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,讚揚孫氏「倡導國民革命,手創中華民國,更新政體,永奠邦基,謀世界之大同,求國際之平等」,尊稱其為「中華民國國父」。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「永遠的總理」;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「偉大的革命先行者」。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「現代中國之父」,而民間普遍稱他為「中國國父」。

孫中山生平事蹟


1911427農曆三月二十九日)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,直至19111010日(農曆八月十九日)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,武漢當日光復,各省同志,咸起響應。據統計,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。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,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。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(今譯丹佛),並不知情,所以孫中山說:「武昌之功,乃成於意外]

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

孫中山生平事蹟

一代偉人國父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,終年58歲。他的事蹟,他的精神,值得我們認知和體察先賢對中國作出的貢獻。
孫文(1866年11月12日-1925年3月12日),字載之,號逸仙,譜名德明,幼名帝象,廣東省香山縣(今中山市)人,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,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中國國民黨總理,亦為中華民國國父;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,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;而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成具體的尊稱孫中山先生,或直呼為孫中山。
1940年(民國29年),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,讚揚孫氏「倡導國民革命,手創中華民國,更新政體,永奠邦基,謀世界之大同,求國際之平等」,尊稱其為「中華民國國父」。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「永遠的總理」;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「偉大的革命先行者」。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「現代中國之父」,而民間普遍稱他為「中國國父」。
早年
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(1866年11月12日)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(今中山市)翠亨村農民之家,為家中季子。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,並於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,心生佩服嚮往。1879年,13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,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,始見「滄海之闊,輪舟之奇」。孫在當地英國聖公會史泰利主教創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「意奧蘭尼書院」(IolaniSchool)修讀英語、英國歷史、數學、化學、物理、聖經等科目。1881年畢業,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。入了美國國籍,獲得美利堅合眾國公民身份得到了美國護照,受到了美國政府的保護。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、美國教會學校「奧阿厚學院」(PunahouSchool)(相當於中學程度)繼續學業。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,被兄長送回家鄉,不久因為毀損村中北帝廟的神像,為鄉人不容。同年冬天到香港,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,並就讀於拔萃書屋(今日之拔萃男書院)。次年進入中央書院(今日之皇仁書院)。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(香港大學的前身),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,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·羅便臣親自頒獎。之後他在澳門、廣州等地行醫。
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,嘗於1894年《上李鴻章萬言書》中,提出多項改革建議,惟李鴻章斷拒。失望之餘,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,提出了「驅逐韃虜,恢復中國,創立合眾政府」的口號,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。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,會見舊友陸皓東、鄭士良、陳少白、楊鶴齡等人,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,以「驅除韃虜、恢復中華、創立合眾政府」為目標。最終同年2月12日,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「香港興中會總會」。其時,楊衢雲、謝纘泰等人已先以「開通民智、改造中國」為宗旨創立「輔仁文社」。孫中山以志業相近,遂與輔仁會社接洽,楊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併入興中會;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,託名「乾亨行」。2月20日,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,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。
革命期間
1895年2月21日(正月二十七日),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,與會者皆以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合眾政府,倘有貳心,神明鑑察。」為誓,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(當時稱為伯理璽天德,即President),孫為秘書。3月16日(二月二十日)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,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,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,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,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。孫中山進入廣州,創農學會為機關,並廣徵同志,定重陽節(10月26日)為起義之日。可是因為事先洩密,這次起義失敗作收,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,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,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,流亡海外。孫於11月避往日本,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,改穿西服。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,再轉往美國[3],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。同年秋天,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,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,成為國際事件。事件後來被稱為「倫敦蒙難記」(Kidnapped inLondon),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,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。1897年,孫經加拿大,轉往日本。先結識宮崎寅藏、平山周,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;透過宮崎及平山,孫再結識日本軍政、幫會中人,包括犬養毅、大隈重信、山田良政等人;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。1900年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,孫中山藉機聯繫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,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,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,李也答應與其會見。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。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,此會面也無疾而終。同年9月,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,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,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(稱惠州三州田起義)。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,孫亦返回日本。
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,改革命誓詞為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民國,平均地權」。同年9月,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,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。1904年初,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,成為致公堂洪棍。同年赴美國,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三藩市。後得三藩市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纔免被遣送回中國。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,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,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,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。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,轉往歐洲活動,在倫敦、巴黎、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,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,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,7月抵達日本橫濱。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,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。
1905年8月,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,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、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、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、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,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。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,確定了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建立民國,平均地權」的革命政綱,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《二十世紀之支那》改組成為《民報》,在發刊詞首次提出「三民主義」學說,與梁啟超、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。繼編定「同盟會革命方略」,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,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;並舉所誓之四綱,定「軍法之治,約法之治、憲法之治」三程式以達成之。
1907年,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,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。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。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,於是引起會內分裂。孫中山赴南洋後,在胡漢民、汪精衛等支持下,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。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,歷六日而敗,是第三次起義。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,歷十餘日而敗,是第四次起義。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,失敗殉難。同年7月,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,再告失敗。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,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。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,是第七次起義。4月,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,是第八次起義。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,是第九次起義。1909年至1911年期間,孫中山大部分時間在旅途之上,曾環繞地球多次,在各國華僑、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,然而所得極為有限。
另一方面,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,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,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。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(農曆三月二十九日)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,直至1911年10月10日(農曆八月十九日)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,武漢當日光復,各省同志,咸起響應。據統計,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。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,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。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(今譯丹佛),並不知情,所以孫中山說:「武昌之功,乃成於意外]

孫中山生平

孫中山
( Sun Zhongshan , Sun Yatsen )
1866 ~ 1925


姓孫名文,幼名帝象,譜名德明,號日新,後改號為逸仙。因旅居日本時自稱為中山樵,故名孫中山。于1866年生于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一農民家庭,父母皆信仰傳統民間宗教。年幼時,父母恐其難以成活以至長大成人,故契誼於本村北帝神廟,認北帝神為其誼父,以求得庇祐。
孫中山自年少時即喜愛追求真理,常向母親楊太夫人詢問宇宙及人生的奧祕。1879年,他隨母親去夏威夷檀香山投奔其兄長孫眉。據其自傳所言:"始見輪船之奇,滄海之闊,自是有慕西學之心,窮天地之想"。孫眉早年赴檀香山謀生,經多年奮鬥,苦心經營,此時已頗為富有。孫中山到達後不久,被送往英國聖公會所辦的伊奧蘭尼(Iolani School)英文學校讀書。該校不僅辦學嚴謹,而且宗教氣氛濃厚。除一般科目外,還有聖經課程、祈禱會與主日崇拜等。三年下來,孫中山不僅學到語言與文化,而且在校長韋禮士(Alfred Willis)的帶領下,在基督教信仰方面,也奠下良好的基礎。雖然他當時尚未受洗,但每逢主日,他都去聖安德烈教堂(St. Andrew's Cathedral)去敬拜神。
畢業後,孫中山又入歐湖學院(Oahu College)讀書。1883年,因基督教信仰之故,與兄長發生爭執。孫眉對他熱衷於"洋教"非常不滿,一氣之下,就把他送回中國。回鄉後,孫中山視北帝廟內諸神為偶像、迷信,意慾除之而後快。遂毀壞北帝神一臂膀,並砍斷另一神像的手指。此舉不僅惹怒了鄉人,也為父母所責駡,為同族人所不容。無奈只好背井离乡,远走香港。
到香港後,孫中山進入聖公會的拔萃書室(Diocesan Home)讀書,同時師從於倫敦會區鳳墀長老修習國文,"逸仙"之名即為區長老所起。後經區長老介紹,孫中山結識了美國公理宗剛紀慎會的喜嘉理牧師(Rev. Charles Hager)。一日,喜牧師問及他是否已經信仰基督,孫答:"基督之道,餘固深信,特尚未列名耳"。喜牧師見他信心篤定,遂勸他受洗,孫中山欣然接受。故於1883年冬季在香港必烈者士街剛紀慎教會受洗。據該教會受洗名冊記載,孫中山署名孫日新,其意取自《大學》"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"一語,又含有"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"(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七節)之意。與他一同受洗的還有其同鄉好友陸皓東,當時署名陸中桂。陸日後對國民革命貢獻很大,是孫中山密友中犧牲於革命的第一人。
此后約二年之久,孫中山居住在教堂二樓,與喜嘉理牧師朝夕相處,除謙卑學道之外,亦熱心參與教會事工,深得嘉牧師讚賞與期許。他曾如此評價孫中山:"向使當日香港或附近之地,設有完善之神學院,俾得入院授以相當之課程。更有人岀資為之輔助,則孫中山先生者,殆必為當代著名之宣教士矣。以其熱忱毅力,必能吸引多數人皈依基督"。雖然孫中山後來走上學醫道路,但他仍與教會保持著密切的關繫,況且學醫之念乃源自於他的基督信仰,目的是濟世救人。
1885年,孫中山考入中央書院(Central College)。但他仍一如既往,每逢主日,前往附近道濟會堂參加崇拜,聆聽王煜初牧師講道。有時還利用假期隨喜嘉理牧師到鄉村去佈道,或發送聖經和福音單張。不久,他先后在廣州博濟醫學院和香港雅麗醫學院學醫,畢業後,利用行醫奔走於革命事業,以實現其救國救民之大志。但他始終持守著基督教信仰。綜其一生,基督信仰對他的思想主張,生命乃至生活影響甚巨,他自己曾見證說:"革命的成功,在于仰賴神的恩助"。
1896年,孫中山倫敦蒙難,被清廷捕快逮捕,擬押送回國處決。在此千鈞一發、九死一生之時,全賴他的老師,香港雅麗醫學院院長康德黎博士的及時营救,方得脫險。康德黎乃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。然而若不是在檀香山偶遇康德黎,孫中山就无法知道康德黎即將返回英國的消息,就更無從得知其在倫敦的地址了。這次遇險經歷足見神的奇妙安排與保守。脫險之後,在给其老師區鳳墀長老的親筆信中,孫中山如此描述說:"弟被誘擒於倫敦,牢於清使館,十有餘日,擬將弟捆綁乘夜下船,私運出境。初六、七日内,無人知覺。弟身在牢中,自分必死。此時唯有痛心懺悔,懇切祈禱而已。一連六七日,日夜不絕祈禱,愈祈愈切。至第七日,心中忽然安慰,全無憂色,不期然而然,自云此祈禱有應,蒙神施恩矣。但日夜三四人看守,窗户俱閉,嚴密異常,惟有洋役二人。前已托之傳書,已為所賣,將書交與衙内之人,密事俱俾知之,防範更為加密!而可為傳消息者,終终必賴其人。今蒙上帝施恩,接我祈禱,使我安慰,當必能感动其人,使肯為我傳書,簡地利(康德黎)萬臣两師,他等一聞此事,著力異常,即報捕房,即禀外部。初時尚無人信,捕房以此二人為癲狂者,使館全推並無其事。初報館亦不甚信,迨後彼二人力證其事之不誣,報館始為傳揚,而全國震动,歐洲震动,天下各國亦然。沙侯(首相)行文著即釋放,不然即將使臣人等逐出英境。此十餘日間,使館與北京電報來往不絕。我數十斤肉,任彼千方百計而謀耳。幸天心有意,人謀不藏,雖清勇隂謀,終無我何。弟遭此大故,如浪子還家,亡羊復獲,此皆天父大恩。敬望先生進之以道,常賜教言,俾從神道而入治道,則弟幸甚,蒼生幸甚!"由此可見孫中山信仰之誠篤。
自民國建政之初,孫中山即堅持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的原則,在他寫給美以美會一位朋友的信中說:"政教分立,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,蓋分立則信教、傳教皆得自由,不特政治上少紛擾之原因,且使教會得發揮其真美之宗旨"。在致其恩师康德黎博士的信中亦說:"吾師為餘事工所獻之忠誠的祈禱,實令心感。餘現正努力謀中國信仰之自由,並預卜此新建之邦,必能使基督聖道,日見興旺,此則堪以告慰者也"。在1924年中國基督教青年會25週年慶祝大會上,孫中山在致詞中說:"教會之入中國,既開闢中國之風氣,啓發人民之思想,使吾人卒能擺脫異族之羈絆,正如摩西之領以色列人岀埃及"。
1925年3月31日,孫中山在彌留之際,對當時圍繞其病榻之家人摯友,留下遺言說:"我是一個基督徒,受上帝之命,來與罪惡之魔宣戰。我死了,也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"。其子孫科亦在家書中證實:"父离世前一日,自證我本基督徒,與魔鬼奮鬥四十餘年,爾等亦當如是奮鬥,更當信仰上帝"。孫中山能至死不渝,見證主道,從中可見其信仰之真誠。
當代一位歷史家如此評價其豐富多彩的一生:"(孫中山)因基督而學醫,因學醫而'革命'......。 基督、醫生、革命,三者對他的生涯與轉變,有著密切的連鎖關繫 ......。 (他)不忘基督的信仰,不失西醫的所守,不放鬆'革命尚未成功'的殷切囑咐。這些交互性的表現,正是這位偉大人物的最佳寫照"

‧1903年的廣州起義,雖然是由興中會成員謝纘泰任領導,但一般均不被視為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前發動的重要起義活動,請想想可能的原因是什麼?孫中山1917年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時所攝的照片。
——重看孫中山為國為民的一生
 一說到孫中山,即使大家對近代中國歷史沒有濃厚興趣,也不會對這個名字陌生。大家都知道孫中山畢生為中國奮鬥,從一八九四年建立興中會至一九二五年於北京逝世,孫中山在革命道路上經歷了不少的挫折,如革命友人的犧牲、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成果、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失敗,以及陳炯明叛變等事件,但他憑著永不言敗的精神,仍努力不懈為國民的福祉繼續探求救國之路,繼續革命。
 大家可能是從一些電影或電視劇認識孫中山的生平,其實他是如何「為國為民」呢?筆者推介大家去參觀最近孫中山紀念館籌劃的「革命.再革命——從興中會到廣州政權」的展覽會,通過約九十件廣州博物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,介紹孫中山從成立興中會至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的歷程,以及他和革命友人為推翻滿清,建立共和中國所付出的努力。 ■文:卡比加 圖片由孫中山紀念館提供
 孫中山曾說過:「救國不論成敗,只論是非」,可說是他自己及其革命友人的最佳寫照。
 這次展覽中的珍貴文物,回顧孫中山從建立興中會至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的歷程,以及他和革命友人為推翻滿清,建立共和中國所付出的努力,希望觀眾在了解孫中山及其革命友人的事蹟之餘,亦感受他們為國為民,不屈不撓的精神。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前夕,這展覽也可作為紀念在清末民初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的一代志士仁人。

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中山舰開始進入专门博物館 預計一年後開放

    5月16日,在悲壮沉没70周年之际,全国最大的可移动文物--中山舰,在自己的殉难地金口,正以气囊助舰体向中山舰博物馆缓慢移动。中山舰博物馆位于金口江边的金鸡湖畔,其主体钢结构工程已经完工。该馆位于中山舰旅游区内,是武汉第一座公園式博物馆。这里三山环抱,襟江带湖,核心景区面积3.3平方公里,博物馆主体建筑与牛头山上的中山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遥相呼应,场景非常壮阔。1938年10月24日,中山舰巡航武汉江夏区金口水域时,突遇日军6架飞机轰炸,沉没长江,舰长萨师俊和其余24名官兵阵亡。1997年,经过78天打捞,中山舰在金口水域出水,重见天日。 中新社发 孙新明 摄
    经过8天的缓慢迁移,昨天下午5时,中山舰开始进入专门为其所设的博物馆。据中山舰迁舰总指挥李光明介绍,该舰将于今天全部落馆。
  
  本月16日開始,中山舰从金口的临时碼頭上岸。直到昨日,才開始進入离临时码头625米外的博物館。来自长航重庆長江輪船公司的李光明解釋,因為中山舰有700多吨重,沿途又要不斷拐弯,若不小心翼翼,可能會导致文物受損。
    在中山舰正式进馆前,为了让该舰舰尾、舰首与牛头山上的中山舰烈士纪念碑三点一线,要不断调整中山舰的方向,进行馆前定位。仅这一过程,工程技术人员就花了近两天时间。     
    中山舰陈列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程涛平研究员介绍,中山舰正式落馆后,舰体陈列厅将進入裝修程序。原定于年底建成開放的中山舰博物馆,預計將于一年後開放,主要是将其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博物馆。届時,人置身馆中,如同回到了當年波蘭的戰場之上。